冬日暖阳落在月光小区,绿意盎然的行道树与银灰色的马路交相辉映,几位老人悠闲地在长椅上晒着太阳、聊家常,三三两两的穿着时尚的年轻人在装修精致的咖啡店前品味香醇咖饮、感受微风轻拂,仿佛时光在这里悄悄驻足。这个藏匿于思茅城中的“老旧小区”,暗藏了许多惊喜与美好。 

月光小区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为原“地委、行署大院”,是行政单位和居民住宅融合的老小区。针对街老、院老、房老、设施老及环境差的“四老一差”特点,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排水难、停车难、消防难、休闲难、出行难的“五难”等问题,思茅区坚持“留、改、拆、建”并举,将整个小区规划为文创街区、住宅区、行政办公区3个片区进行提升改造,全面提升小区居住环境、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 
“在项目启动之初,我们思茅街道联同社区、市级相关部门一同组建了工作专班,先后多轮入户发放了《致居民的一封信》,以及群众意见征求表,针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人性化的改造,确保我们改造的内容符合居民的需求,整个小区居民对我们小区改造的支持率达到了88%以上,到目前为止整个小区的改造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涉及到地委片区、行署片区的改造工作已经基本成型。”思茅区思茅街道党工委委员、人大工委主任周星宇说。 

为使小区改造后更宜居,除了实施道路硬化、建筑物整修、实施“五线”入地、绿化提升、污水管网、化粪池改造、篮球场提升等工程,完善小区基础设施外,通过盘活和利用小区闲置土地和资产,不断优化小区空间结构,因地制宜规划停车场、红色文化广场、老年活动场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幸福食堂等设施,让小区功能更加“完善”。 
“改造后道路通畅宽敞了,新建的绿化带、时光走廊、小亭子,为人们提供了修养、娱乐的场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宜居幸福。”小区居民杨惠说。 伴随着小区改造带来的积极变化,各项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还为小区内的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自从小区改造之后,绿化、环境都有了提升改变,停车也很方便,陆陆续续入驻了很多商家,人流量也变多了,小区的氛围很融洽。”LTG咖啡店工作人员施乐天说。 
除此之外,月光小区重点保留了历史建筑的结构和肌理,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建设集公共创业服务与场景体验于一体的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大院1955创业社区,放大月光小区潮流文化微阵地、普洱文艺聚集地效应。“老旧小区改造+创业”的新颖模式延伸了月光小区的功能性,在确保小区居民正常生活秩序的前提下,让青年群体能够在家门口创业。 “大院1955创业社区是一个面向草根青年的创业社区,在这里未来会开展多种兴趣部落,比如品牌孵化营、公益行动计划等,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和展现自己风采的空间,用活动链接社区居民激发社区老旧小区的活力。”大院1955创业社区运营主理人吴泓雨说。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仅是外表的“换新”,更应该是内在的更新,以实现长效发展。在月光小区改造中,西园路社区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按照“党建引领、多方共治”的工作思路,让小区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小区建设贡献力量的“参与者”。 
“社区利用地缘优势,联动月光小区开创了红色业委会特色物业管理模式,引导老党员、退休干部参与到小区的管理当中;第二就是联动社区的挂联单位共建共治;第三就是联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的共建当中,解决施工方和居民的矛盾、纠纷。”思茅区思茅街道西园路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龙涛梦槟说。

沿着绿意盎然的小巷慢慢走,分布着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咖啡店、鲜花店、文创店、美食店,这些带着现代流行元素的店铺与月光小区年代久远的历史建筑融合,构成思茅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空间。新旧观念在这里碰撞黏合,最终融汇实现月光小区的蝶变新生。这是“行署大院”带给人们的独特体验,也是月光小区提升改造初见成效的一个缩影。在月光小区改造项目持续推进下,不仅改出了老旧小区的新风貌,也改出了广大居民群众的新生活,还改出了普洱青年创业新空间,月光小区也从“住有所居”迈向“宜居宜业”,正实现“逆龄生长”,焕发出新活力。 
“现在南庄片区、荷花塘片区正在实施污水管网的改造、路面的铺设还有内涝治理的一些相关工程设施建设,下一步我们将切实抓好项目的扫尾工作。现在已经按照区委的部署,罗列出了整个项目收尾的三张清单,涉及到街道配合工程改造任务的清单,以及工程实施建设的建设清单,以及后期建成之后的运营清单。确保建成之后,整个项目的建设、管理、服务的质量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思茅区思茅街道党工委委员、人大工委主任周星宇说。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既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更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所在。思茅区把思茅街道西园路社区月光小区改造作为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民生示范项目,聚焦月光小区“老、破、乱、差”等问题,广泛收集居民改造诉求,通过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小区配套设施提档升级,推动月光小区从“住有所居”到“宜居宜业”的华丽蝶变。
|